中国食品网-粮油味业。
产区行
粮油味业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食品网 > 粮油味业 > 品牌 > 正文

雅安中坝村:养殖蜜蜂助力脱贫 村民共享甜蜜成果

2018-08-17 12:04        来源:

  近年来,雅安市雨城区沙坪镇中坝村在脱贫攻坚战中,将养蜂列入脱贫产业计划,破除“要我脱贫”思想,全面展示“我要脱贫”的正能量。

  找准方向 脱贫有望

  这个冬天,与以往不同。在基地和家里之间来回跑,魏明贵显得格外忙碌。

  在雨城区沙坪镇中坝村,魏明贵的家门前,亮黄色的蜂箱很是显眼。不大的院子里,住着魏明贵兄弟两家和老母亲。

  “以前的日子靠天吃饭。这两年,因为各级帮扶,小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魏明贵打开了话匣子。

  “说变化,还得从原第一书记朱曦那几次敲门开始。”魏明贵说。2015年11月的一天,一位陌生人敲开了他的家门,原来是第一书记朱曦。她问了魏明贵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收入情况,当时的魏明贵压根没当回事。

  没多久,魏明贵的家门再一次被敲开。“老魏,给你个项目干不干,你只出点劳力,就有分红,可以解决老人看病问题,将来还能脱贫。”一番话让他有些心动。

  “能有这好事?”魏明贵在犹豫中答应了。“平时只需要检查一下蜂箱就行了,不费事。”魏明贵说,取蜜、销售由合作社代劳。“我以前想养,没有那个能力,合作社养了,我们过来帮忙,就近挣钱,太好了。”

  而今,魏明贵不仅有了脱贫的决心,还决定学习养殖。他说:“年龄大了,不能外出打工了。如果学会养蜂,就能守在家门口有收益,挺好的事情。”

  集中代养 抱团发展

  12月4日清晨,随着日头逐渐上来,冬日的寒气渐渐退去。大山深处养蜂基地内,阵阵嗡嗡声传来,蜜蜂从蜂房里钻出来,开始“活动筋骨”。

  中坝村是省级贫困村,尽管这里山清水秀,但“七山三分田”的地貌让当地老百姓以传统种养方式难以脱贫致富。良好的植被条件对于养蜂来说,是得天独厚的资源。

  “村内气候温润,没有污染;每到花开季节,黄柏药材花争相开放,酿出的蜂蜜有天然的野花芬芳和特有的药草气息。”说到这个优势, 第一书记张福清如数家珍。

  在当地村干部看来,村里守着养蜂的“传家宝”却受穷,有两个原因:一是农户散养产量不高、利润不大;二是散销出路难寻。

  对于如何以养殖蜜蜂带动28户88人脱贫这一难题,中坝村征求了贫困户的意见,探索出“集中代养”的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,即:在村“两委”的带领下,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,由合作社统一为贫困户的蜜蜂进行集中饲养、管理和销售。获利后按照参股数实现分红,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。

  陈亚娟,养蜂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,有四五年的养殖经验,有文化有技术,2016年4月,她在村里带头成立了合作社,通过集中代养方式帮助当地村民脱贫。

  “初次养蜂105箱,其中涉及28户贫困户养蜂参股42股,一年下来基本实现脱贫。”陈亚娟说,集中养殖,利于蜂王的培育,有了好的种王,才能提高蜂蜜的产量。同时,减少贫困户初次养殖的风险,保障他们的利益。

  根据协议,一年下来,按照目前市场价来算,每公斤蜂蜜200元,每箱蜂600多元,扣除管理成本,每户贫困户可得到三百多元的收入,还不需承担任何风险。数年后,贫困户掌握了管理技术,增加了养殖信心,便可自行养殖。

  优化品质 提质增效

  “经过蜜蜂一年的辛勤劳动,每一个蜂巢上,都会覆盖上蜂蜡,这是蜂蜜成熟的标志。成熟的蜂蜜,会散发着淡淡的花果清香,口感更细腻醇厚。”陈亚娟介绍,为了让蜂蜜生产有特色、有品质,中坝村的养蜂合作社采用“主线养蜂,辅线栽果”的方式,助推蜜蜂养殖走上新台阶。

  今年年初,合作社成员特意从汉源县引进了适应中坝村生长的枇杷、樱桃、李子等8中国食品网种果树,丰富中坝村蜜蜂采花种类,以便产出多口味的蜂蜜。

  此外,中坝村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后,制定了蜜蜂饲养的标准和蜂蜜质检标准,并对蜂蜜中国食品网的等级进行合理定价,提升产品品质,形成良性市场。

  “当前我们正在注册蜂蜜商标‘蜂苞’,今后将通过‘互联网+’的模式,进一步开拓中坝村蜂中国食品网蜜市场,帮助村民致富奔康。”陈亚娟说。

  “勤劳的人就像蜜蜂一样,总会酝酿出‘甜蜜’生活。”陈亚娟朴实的语言,道出了蜜蜂精神中国食品网给人们的启迪,诠释了中坝村“贫困无光”“致富为荣”的小康理念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成都大力推进“公交+慢行” 鼓励市民绿色出行
下一篇:四川“优质粮食工程”在广汉启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