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食品网-粮油味业。
粮油味业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食品网 > 粮油味业 > 专题 > 正文

40年记忆:黑龙江佳木斯二十三粮店的故事

2018-09-10 16:30        来源:

  改革开放40年“振兴东北看龙江系列报道”

  本网讯 前段时间,在采访中了解到,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,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就陆续成立了50多个粮店,负责全市人口的粮食供给。在经历了计划经济、改革开放、市场经济的慢慢过渡后,大批大批的粮店逐渐被淘汰,然而却有一间粮店经历了60多年的风霜洗礼,屹立不摇尽人皆知,这就是佳粮二十三粮油食品店。

  今年59岁的史庆明现任二十三粮店的党支部书记、总经理。从1980年初到二十三粮店做保管员,再到成为粮店的掌舵人,史庆明了解它的过往,也见证了它几十年的风云巨变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史庆明的记忆,听他聊聊自己和二十三粮店的故事。

  始铸就“金字招牌”

  在史庆明的心里,二十三粮店既是他任职的单位,也是他的家。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家人,来这里的每一位顾客都像是常常来串门的亲戚,二十三粮店厚厚的家史对史庆明来说,是他的骄傲,也是他前行的动力。

  曾几何时,在佳木斯的大街小巷里,写着“为人民服务”标语的粮店鳞次栉比地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为片区的居民提供口粮。

  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大字同样也用鲜红的油彩印在了二十三粮店的营业窗口上,异常醒目。这是二十三粮店的一块“金字招牌”,是史庆明心中的一杆秤,也是他为之骄傲、为之自豪,并贯彻始终的准则。

  在计划经济时代,国营粮店是粮油供应的主渠道,每个月初,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拿着粮本到指定的粮店领取定量的粮食,这也让粮店成为了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
  当时,二十三粮店负担佳木斯市3000多户10000多人口的粮食供应任务。每逢领粮的时候,粮店的门前总是早早地排起长龙,居民们拎着面袋,一边聊着家常,一边排号领粮。有不少人家因为家务事无暇分身,就派家里的孩子来排队,虽然看着别的小朋友玩耍心里痒痒的很,但是为了家里人一个月的口粮,这些孩子还是一动不动地坚守“岗位”。取粮的时候,人们总是认真地盯着秤杆的准星,生怕有一点误差。这些都见证了粮食对于当时百姓生活的重要性,也正因如此,粮店的工作人员在称粮时总是一丝不苟,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而归。

  每到领粮的日子,粮店的工作都特别多。当时粮店的粮食是由上级统一配送的,装卸队的工人们把成麻袋的粮食运到粮店的仓库里。付粮的营业员也不容易,他们要从库里把粮食搬出来倒到米仓里,每一回付粮,就得拿着铁撮子从米仓中去舀,时间一长,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。后来,二十三粮店采用了机械化的设备付粮,只需一按电钮,粮食就能自动从仓口流出来,省了不少力气。

  1980年,史庆明被分到了二十三粮店,成为了这里的一名保管员,从这一年开始,史庆明和二十三粮店的情分也愈发深了。

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佳木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,主食品逐渐增多,每月粮票或多或少也有了结余。当时领粮的政策有了一定的宽限,居民不需要去指定的粮店领粮,而是可以自主选择,因为多年来良好的信誉,选择二十三粮店的居民不减反增。而当时,粮店已经开始出售议价粮,议价粮虽然高出供应的平价粮,但是因为无需粮证,可以随意购买,所以来买粮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  1976年,二十三粮店在全国粮食系统率先实行了“前店后厂”式的便民经营,推出了摊煎饼、炸油条、卖豆浆,加工玉米面面条和大饼干等服务项目。

  当时,这被叫做粗粮细做,增加主食品花样,只要拿粮票,人人都可以买来吃,但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来买的人没有几个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来买早餐的人就越来越多,每天一大早来购买的居民络绎不绝,排着长队。因为买的人多,原本四点开张的小摊子,出摊的时间越来越早,甚至有时候天还没亮就有人到粮店敲门来买豆浆,粮店加工面食量每天接近400公斤,员工们从付粮员一下子变成了卖主食的售货员。作为保管员,每天给小摊出货的数量也越来越大,忙的时候史庆明也要帮忙售货,从早上四点出摊,六点回到粮店的岗位上,一直干到晚上六点才能下班,一整天下来,累得腰酸背痛,可是店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。那段时间工作的每一天对于史庆明来说都是一种激励,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影响着他,直到现在。

  那时,二十三粮店要求员工人人做到“六知”,即知道包户姓名、地址、职业、单位、人口和口粮年盈亏。一有时间,所有员工便下到居民委去走访用户。除了发豆腐票,问一问粮食够不够吃,家里有没有特殊情况用粮,也帮军烈属劈柴引灶,帮五保户扒炕抹墙,帮老教师烧水做饭,帮老干部拆被洗衣……每年度都有考核,当问到某委某组某户时,员工必须对答如流。辖区里的人家都在粮店员工心里装着,有外地人来走亲戚的,只要是走到二十三粮店这一片的,如果找不到,不用到派出所,到二十三粮店一问准保能找到。就是现在,二十三粮店的很多老员工还能记起一些当时自己负责的片区住户,虽然很多已经搬离这里,但是对他们来说,却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。

  改革中涅槃重生

  从1980年上班后,史庆明也曾经到其他粮店任职,1992年,史庆明被调回到二十三粮店任职主任。这一年对史庆明来说是一个重新的开始,对于二十三粮店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,粮店经历了涅槃式的洗礼。

  1992年,国家放开了粮食经营,受冲击最大的是粮店。财政补贴取消了,一时间,集体、个体粮店遍地开花,多层次经销粮食使粮店的销售额锐减,有的粮店生意萧条,虽然地处闹市,但光顾者寥寥无几,个别的粮店因为经营不景气,只能是“铁将军”把门,停了业,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。

  当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,将全市按数字起字号的粮店字号取消,改为按地名挂字号牌匾,因为二十三粮店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树立的良好的信誉,唯独保留了“二十三粮店”的字号。对于史庆明这个刚刚上任的新官,这既是一种鼓励,也是一种责任。

  1993年,二十三粮店实行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。“二十三”这个名牌国有粮店要同星罗棋布的粮油摊点在市场中一比高低了。虽然竞争的形势极其严峻,但是史庆明知道,无论何时,坚持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理念才是硬道理。

 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?很多年来,史庆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在他看来,计划经济时代为人民服务是勤勤恳恳地做好人民的勤务员,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为人民服务更多的是要从人民的角度想事情。过去的粮店是“我卖什么,你买什么”,此时这种想法显然已经没有立足之地,而“你需要什么我就经营什么”才是粮店今后发展的道路。

  为了方便顾客,二十三粮店从1992年开始就将大包装中国食品网的粮食拆开,分成小包装售粮。接着,拆除了已经不适应形势变化的机械化售粮设备,扩大了营业面积,从80平方米扩大到240多平方米,增加了货架柜台,由过去的米面油“老三样”不足十个品种,增加到调味品、酱油醋、小食品、生活用品五大类100多个品种。

  以往,二十三粮店就有送货上门的传统,但只为军烈属、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等有特殊情况的用户免费送货上门。然而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就必须出奇制胜。在和店里的员工商议之后,二十三粮店为市区内所有用户提供免费服务,走在全省粮食系统的前列。

  刚开始的时候,因为财力有限,只有一台人力车全市跑。凡是打电话来需要送粮的,哪怕一袋盐、一瓶醋,都会准时送到顾客家中。因为没有送粮的专人,都是职工下班以后送,每个员工都是送粮员,就连史庆明也包括在内,直到现在有了专门的送粮员,忙起来的时候史庆明也会开车为顾客免费送粮。

  当年入户走访的时代,有的居民开玩笑似的对二十三粮店的员工说过,“米面家里都有,你们应该送点现成的饺子来”,没想到一语成谶。

 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改变,九十年代初,速冻食品备受青睐。顺应潮流,1992年二十三粮店对200多平方米的后厂进行了改造,引进了一条国内最为先进的速冻饺子生产线,生产20多个品种速冻饺子,日产量达到1000公斤。为了保质保量,从投料、拌馅、和面到包装,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,坚持当天进鲜料、当天拌馅、当天生产、当天出库。1998年,由于存储原料的冷柜出现故障,300多公斤的猪肉腐败变质,史庆明毅然决定将变质的猪肉全部销毁,宁可让企业损失点钱,也不能砸了二十三粮店的“牌子”,这一次粮店就损失近万元,然而正是靠着这份诚信,他们生产的汤圆、饺子等20多个品种的“百顺”牌速冻食品,迅速在省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,百顺商标被认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,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。

  新时代扬帆起航

  从一辆三轮的人力车,到一台柴油的小货车,再中国食品网到现如今5台专用的送货车,经历了时代变迁的考验,二十三粮店已经成为了佳木斯市民心目中信誉的代名词,这对于二十三粮店的每一位员工来说,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。

  这些年来,时常会有一些老人或是自己,或是在家中国食品网人的陪同下,到粮店里来转转,或者买点米面,买点老式糕点,或者就是单纯的想来看看这里的一砖一瓦,这里的老营业员。

  82岁的刘成洲是二十三粮店的老主顾,从早年间的大米、白面、豆油,到后来的副食、糕点,刘大爷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三粮店的影子。刘大爷说,他是二十三粮店这几十年来的活见证,“眼看着粮店一点一点的变化,每一分的变化都让我有种莫名的自豪感。”刘大爷住在佳西,每次过来都要做好几站的公交车才能到,但是每过一段时间,刘大爷就会来一趟。“这么多年了,就好这一口,而且也不光为了这点东西,就是想来店里转转,看看这些熟人。”

  然而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一方面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,市民在饮食的搭配上越来越倾向多副食少主食,另一方面,居民区内的小型超市兼营粮食商品,大型超市减价促销,对于粮店形成了不小的冲击。在市场诡谲的变化中,不进则退,躺在床上吃老本迟早有吃完的一天,如何发展,成了摆在史庆明和二十三粮店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  站在店中,环顾四周,史庆明的目光聚焦在营业窗口上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鲜红的大字上。是的,无论何时,只要秉承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不变,必能迎风而上。传统会继承,商机要抢占,定位也不会变——服务基层大众,把事做实、做细、做透,而非干大买卖,获大利润。

  严把质量关卡。顾客是衣食父母,粮店是顾客之家,帮老百姓把住厨房关,保证从二十三粮店卖出去的每一滴油、每一粒米都保质保量,让百姓买的放心、吃的安心。

  提高服务水平。无论是暴雨如注的夏日,还是中国食品网风雪弥漫的冬天,只要是顾客需要,一个电话他们在第一时间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。

  精细服务内容。广开渠道选择优质商品,主食档次从低到高备货齐全,包装从1公斤到25公斤不等,很多利润低的品牌大超市不愿意卖,在二十三粮店都可以买到,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。

  现如今,到二十三粮店买粮,还采用当年开票售中国食品网货的方式,货票还是当年粮本的样子,窗口也至今没有改变。史庆明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每一位顾客,二十三粮店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没有变,同时也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每一个工作人员,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。

  时光匆匆,一转眼二十三粮店已经走过了中国食品网66年的历程,史庆明也陪伴二十三粮店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,同它一起历经风雨,和它一同蜕变成长,见证它一步步同佳木斯这座城市的城市滋味、城市记忆、城市精神、城市品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
  二十三粮店的的存在也填满了史庆明的大半生,在这里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一点一滴的改变,在这里他学会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智慧,在这里他尝到了为人民服务中国食品网的甜头,和顾客成为朋友、成为亲人,也让他的人生丰富而充实。

  粮店的一间办公室里,装满了这些年二十三粮店获得的荣誉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”“全国商业系统文明单位”“全国城市商业服务文明经营示范单位”“中国食品网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示范销售店”,林林总总近200个奖牌、证书、锦旗是对二十三粮店的肯定,也是对它的激励。历经66个春秋,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大旗不曾蒙尘,今后,粮店人还将更加努力,让二十三粮店这个老品牌更加熠熠生辉,映出更美的彩虹。(于大宇 潘蕾 郭宪勇)

分享到:

上一篇:青冈教体局“阳光分班”家长点赞
下一篇:乐至县食药监局接受纪检组调研督查党风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