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食品网-粮油味业。
粮油味业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食品网 > 粮油味业 > 综合 > 正文

专家净口 行业静心

2019-06-19 17:01        来源:中国食品报网

  (晓  理)近日,商务部发布公告,向社会依法披露直销备案产品、直销培训员和直销员复核登记信息。这标志着,直销行业的冰封期已经结束。近年来保健市场的实践和业绩也已证明,中国保健市场需要直销,由此可见,中国的直销行业会日益趋向规范化、健康化。

  从打击伪劣产品到规范营销模式,再到注重消费知识的宣传,国家对于保健行业的整顿和治理在不断深入。6月11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,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。反对浮夸浮躁、投机取巧。深入科研一线,掌握一手资料,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,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,不得向公众传播。

  虽然《意见》不是由市场监管部门发布,并且没有提及保健行业,但着实应引起保健行业的高度关注。《意见》针对的不仅是加强学术界的作风,更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,对保健行业无疑将有着重大影响。

  众所周知,保健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营销环节的诚信缺失。其表现就是企业对产品的不当声称,而不当声称要具有对消费者的蛊惑性,就一定要有一套能打动人心的背书,这个背书就是一些由专业人士发布的,以创新成果为概念的科学理论。比如说“某某研究证明某某产品中的某种原料能够治愈糖尿病”“某某文献上刊登以某种方式使用某种产品能够治疗癌症”“某某专家说吃某种产品可以不得某种疾病”等,这样的具有公信力的背书加上营销人员虚拟的病例和亲切的服务,就形成了以对消费者欺骗为核心的违法销售行为。很多优质的保健食品也由此染上了污名。

  应当说,一些带有异端另类色彩的结论,也是科学家下了功夫、花了心思的科研成果,只不过这些成果没有经过完整的科学评价和市场认可。还应当说,除了个别以科学的名义唯利是图、沽名钓誉的伪专家之外,真正的科学家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科学研究也无可厚非,因为那是他们的职业需求和学术自由。只是他们也没有想到,自己的成果会进入市场被不法者利用,成为不实营销的工具。遗憾的是,现有的体制无法对信口开河但没有违法乱纪的科学家进行监管;同时,一些媒体在宣传养生知识的过程中,还有意让一些有“蹿红”意愿的专家说出吃某种食品或者农产品能够治病等不严谨的结论;此外,健康素养相对低下的消费者也难以辨析这些“科学成果”的成色。学术成果的应用机制如果没有规范,科学家在学术范畴内的交流和探索的课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制约机制,随意流入社会,就会成为包括保健行业在内市场乱象的推手。损害行业,损害消费者。

  《意见》指出,科研人员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,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得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,不得隐瞒技术风险,要经得起同行评、用户用、市场认。这提示了行业,专家的言论不能再随意滥用;告知了公众,不是所有专家的言论都科学。这样就从源头上画出了一条红线,管住了专家的嘴,也就切断了保健市场不当宣传的一个重要源头。由此,为保健行业的有效监管清除了一个障碍。

  《意见》的发布是政府为保健行业做的一件好事,更是需要行业把握住的良好机遇。制度让专家净了口,接下来就需要行业的自觉来静心,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应该端正心态,踏踏实实地用良心讲好有益于百姓健康的故事,用产品的品质和企业的品牌来打动消费者。其实,营养保健食品的价值就在于其所包含的科技含量,把真正的经过“同行评、用户用、市场认”的科学成果告诉消费者。营养保健食品的品质亮点很多,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愿望很强。如此这般,企业恐怕会费一些心思,但是摆脱了说假话做生意的行为,企业得到的应该是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,更加忠诚的用户和更加长久的市场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当科学家的作风和学风规范之后,保健市场将会面临着从信息差异为驱动到以诚信为支撑的转型升级。实现这个转型,更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。深入到行业当中,动用多方机制和资源,制定出适应保健产品市场的营销服务标准、声称规则和宣传规则。不靠谱的科学段子不能说了,要把能说的东西告诉行业、传递给消费者。

  填补市场空白,以扎实有效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和产品消费知识科普,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,这是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。监管部门尽了心,企业尽了力,共铸诚信市场,换来的就会是消费者对行业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信心,形成保健市场携手共治与携手共赢的良好格局。

  我是晓理,陪伴你关注健康产业的风云变幻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立足专业领域 发力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
下一篇:“百日行动”后监管力度不减